-

中文
繁体

从听话匣子到看大戏

2020-05-28

 “话匣子”曾经是老北京人的“宠物”,眼下二十来岁的这拨年轻人还知道这 “劳什子”的怕是不多了,因为这东西已经够上文物的份儿了。虽然,“话匣子” 并未消亡,但是这东西———用标准术语称叫“半导体收音机”———已经是几番 脱胎换骨了:从电子管、晶体管到数字控制,从台式、便携到袖珍,“话匣子”早 已面目全非了。

  如果在卡拉OK喧闹的背景下,“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么便可以拎出这 样一条线索:五十年来我们的文化消费正是从“话匣子”开始的———

  李代桃僵:从有声到有影,移动的脚步用去了将近三十年;从黑白到“挂彩 儿”,像是转眼间的事,不过就是四五个年头。

  经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挂牌是1949年12月5日,这也是国字头的第一家电 台。翌年,据统计,全国建成的广播电台共计65座,发射总功率272千瓦,覆盖全国 省、市、自治区。

  那个时候,除国际、国内的重要时事消息从广播系统传播外,百姓的文化消遣,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听“话匣子”。那么一个挺老大的方匣子里装了那么多的乐 趣:评书、广播剧、相声、音乐、戏曲……天真一点的儿童有的竟想把“话匣子”的后盖打开,看看里面藏了多少小人儿。

  到了六十年代,人们再听“话匣子”已经用不着拴在屋子里了,尽可以优哉游 哉地拎着“话匣子”满大街溜达了,方匣子彼时则盈缩于股掌之上了。

  越十载,“话匣子”独宠的地位开始动摇,有影又带声的电视悄悄露面。这一 “尤物”最早星星点点进入单位,随后先头小分队潜入家庭。即使是个人“新宠”,也难免群体消费,因为那一方屏幕实在是太刺激了,简直是活灵活现。晚饭后,街里街坊的一声招呼,一台电视机前就坐满了人,大多数的情况是观众一直守候到荧 屏上再没图像为止。

  这种最早谋面的黑白电视机大规模地进入家庭是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 —从“话匣子”到电视机的演进,这个过程大致用去了三十年的时间。这个过程也 可以说是改变和形成人们业余生活方式的一个进程———人们离不开电视———这已经成了定论。

  向更高一步的演进,只不过像是转眼间的事情。荧屏从黑白到“挂彩儿”,大 概也就是四五个年头的事情,彩电更加牢固地把人们拴在了屏幕前。

  得陇望蜀:台多了节目也多了,观众则越来越难“伺候”;八十年代初发轫 的春节晚会一届精于一届,可抱怨的声音一年强似一年。

  如果稍微回忆一下,人们不难记起,1983年首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给人们带来的欢笑声一时间盖过了除岁的鞭炮响,自此以后,“晚会”就成了人们过年 时的一道消遣主菜,除夕守岁,等同于守荧屏了。但到了90年代,微词渐起,再后 来抱怨之声便不绝于耳了。虽然,后来每届的导演无不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地翻新 花样,节目的水平也节节拔高,不过越吊越高的胃口再难以摆平了,电视台也没辙了。

  眼下,大多数观众可以有30多套节目选择收看的余地,倘若有精力,有不少频 道可以伴你度通宵。节目的类型、种类五光十色,可挑可选,就是这样,观众还是不满足,捏着遥控器转来换去,像是挑媳妇挑花了眼,再没准谱。

  “食不厌精”,文化消费也是一个道理。听“话匣子”的年头人们挺美的;黑白电视刚一露面的时候也就四五个频道,观众也是乐不可支;可当下,偏偏就是“不知足”。现在的电视台,还真不敢糊弄观众,精而又精地调理打点还不够,还变着法儿地拉着观众参与,目的就是“哄”着观众看———有人就弄不懂,“白”看电视倒成“爷”了?

  不论怎么说,电视和观众,一边儿是精心调理,一边儿是口胃越吊越高,结果是人们的业余文化消费越来越丰富,档次越来越高。

  天女散花:兜里有钱了,时间有闲了,档次也靠前了。“话匣子”成了散步闲逛时老年人的消闲饰品,年轻的一拨早就没了这个雅兴,电视机拴人也没那么大劲了。上档次的,得说是去现场看演出。

  据查,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来华访问的外国艺术团体,是1949年10月1日由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率领的21人组成的前苏联文化艺术工作者代表团,先后在京、津、沪、沈、宁等大城市进行了一系列的访问演出。

  从新中国组建一直到70年代末期,观众能够看到的现场演出实在是极其有限。“文革”时期倒是有八个样板戏四处开花,但那时的观看,是带有灌输性质的,观众别无选择。再以后,便是每逢“五一”和“十一”的庆祝演出,观众也多是被组织到各大公园去作受众的。一句话,那时没有市场,也就没有商演,也就谈不上文化消费。

  真正商业演出,系起始,改革开放以后的80年代初,崛起于90年代中,火爆于90年代后期。先是流行歌曲当家,后来是交响乐领衔,再后是芭蕾舞走红……一波未平一波跟进,演出业初就造就了一个大市场。

  仅以去年下半年为例,国内、国际的几场“大戏”,把观众的激情煽乎到了狂热的地步。

  1998年12月4日,在初冬的夜晚“激情小子”瑞奇·马丁点燃了拉丁音乐在北京的热情之火。

  从1998年12月12日至1999年1月5日,北京音乐厅推出共37场风格各异的新年系列音乐会,平均每天1至3场的频率。北京人开始以独特的过节方式过新年。

  1998年12月29日,来自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的交响乐团首次联合在京举办 “华夏世纪情”新年音乐会。

  到1998年12月31日新年,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政府已经连续三年举办了“北京新年音乐会”,这场音乐会已经成为京城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激情小子”瑞奇·马丁来华访问时竟饶有兴趣地寻问“在哪儿能看到齐白石的画”、“京剧谁唱得最好,在哪儿能买到。”于是记者们告诉他“在北京”。他最大的愿望是在中国做巡回演出。

  1998年10月15日,首届五洲艺术节在中国举办。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举办区域性国际艺术节。

  1998年9月5日,中国天才导演张艺谋和国际指挥大师祖宾·梅塔携手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前上演大型实景歌剧《图兰朵》。而此前的彩排中,近3000人身披临时发放的雨衣在大雨中齐刷刷地坐等了1个半小时,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观众对高雅艺术的热衷。据说,此场演出最高票价1000美元,许多人都以拥有一张《图兰朵》的入场券而标榜身份。

  刚刚在不久前于工体举办的张惠妹个人演唱会,门票最高已被炒到2000元一张,有点让人瞠目结舌……

  半百春秋,沧海桑田。从“话匣子”到“大戏”,就像从一幅素描到一幅“大写意”,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成就了今日文化艺术的一件“大手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