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我国第一次在南极建立常年考察站。我合资深记者杨时光、陶葆发随船采访并参加了建立长城站工作。1989年,在东南极建立中山站,我台记者张天鹏进行随船报道。1999年跨世纪之年,我参加了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在157天中,环球航行27053海里(相当子4个25000里长征),实现了人类广播史上南极现场直播的壮举。
这次南极考察,中央台和东莞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联手,给全体科考从每人赠送了一台高灵敏度12波汲立体声收音机。收音机背面,左边印制了一面五星红旗,右边刻着“祖国与您同在,赠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考察队员,共和国50周年纪念”。考察队员拿到收音机爱不释手,大家露出满意的笑容,说这一路再也不会寂寞了。1999年11月1日在上海,我传送的第16次南极考察起航仪式现场报道,《新闻联播》广播后,当时正在南极中山站坚守阵地的科考队员反馈回的信息说,他们在那里想方设法收听到了中央台的广播。从此,他们期待着下一批科考队员们的到来,并开始计算自己回家的时间。
1999年12月7日我随第16次南极考察队一到中山站,他们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跟我说:“听了第16次队启航报道,知道中央台来了一个女体育记者,我们都是体育迷,早就熟悉了你的声音。”
多次到过南极的老队员对我说:“以前我们每次去南极都带上收音机,可是每次都收不到。为收听新闻,船长特意买了一个高级牧音机,也不行。在南极电视收不到,报纸又没有。在这没有人烟的地方,长时间听不到任何消息,人好像变傻了。大家指望听广播了解国内外新闻,你们送的短波王收音机如果在南极能听得到广播,越冬队员就不会那么寂寞了。”我告诉他们,这收音机是东莞市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用低温材料特意为南极科考队员组装的,效果会很好的。
“雪龙号”破冰船1999年11月1日从上海起航后,考察队员们就开始收听中央台的节目。很多队员在船舱外接了一个外接天线,有的还将易拉罐当帽子顶在天线上防水,这样就可以收听节目了。
我们到了新加坡,这里能清晰地收听中央台的节目。新加坡一过,很快到了赤道,我们在赤道上搞纪念活动,我做了现场录音报道。考察队员家属听了中央台的广播,知道自己的亲人到了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11月18号,“雪龙号”经过157个小时航行,完成了第二阶段的航程,到达西澳洲的港口——弗里曼特尔港。在这里,中众台的节目听得也很好。地质学家刘小汉说:“这收音机不错,台收得真不少。” 11月23日,船离开了弗里曼特尔港,踏上了进军南极的最后征程。
11月27日下午,我吃完饭便回到了住舱,准备休息一会儿。我随手拿起床头上的书看了起来,一会儿我听到窗外有咚咚的响声,般也有些上下颠簸,就像汽车行驶在凹凸不平的公路上。我放下手中的书趴到窗口向外看,只见海面上波涛汹涌、白浪滔天。我忙拿起照相机往舱外走,费了好大劲儿才推开走道的大门。狂风吹得我站不稳,我扶着栏杆费了挺大劲儿才爬上了驾驶台。船与海浪搏击溅起的浪花已盖过船头,就连35米高的驾驶台也被海浪溅得看不清了。我无法拍照,心里也有些惊恐,于是又摇摇晃晃地回到了住舱。这时发现我发现照相机镜头被海水打湿了,我拿镜头纸去擦,可是越擦越糊涂,索性把它放在一边不管了。船摇晃得厉害了,桌子上的东西在相互的碰撞声中又滚落到地上,我在船舱内坐也不行,躺也不行,索性跑到驾驶台去体验一下,看看“雪龙号”在惊涛骇浪中的英姿。
风浪过后船又平稳地航行了,我又来到了船长办公室对船长进行了采访。他说:“我们雪龙人,每次到南极来都要经历这样的考验。今天我们的船是和西风带气旋的尾巴擦边而过,在我们的前面可能还会遇到比这更厉害的风波。如果没有这西风带,南极也不会是目前人类仅存的一块净土了。西风带是通住南极的一道天然保护屏障。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它的变化过程,减少了许多危险。”
我们在西楼平台上打开了收音机,正好听到中央台的《全国新闻联播》。在这常年大风不断的西风带,离南极极近的地方,我们照样收听到了中央台的节目!
12月4日晚饭前,“雪龙号”到达普里兹湾陆缘冰上,两米多厚的固定冰和50厘米深的雪,使破冰能力只有一米的“雪龙号”拱不进去,而骑在冰上。这里离中山站直线距离只有30公里了,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到达南极了。科考队员曾星舟兴奋地对我说:“收音机到这里也灵,听得很清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给我打来电话,商讨澳门回归时的直播问题。根据台里要求,我采访了船长、政委、科考人员。考察队员通过收音机收听了中央台12月19日晚的现场直播节播《濠江欢歌动九州》。20日零时3分(当地时间19日12时3分)中葡政权交接仪式结束时,“雪龙号”拉响了汽笛,洪亮的声音在南极上空久久回荡。这次大型直播播出了我从“雪龙号”船上发回的现场报道:“……我们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队全体队员,在距离祖国最遥远的南极,与全国人民一道,热烈庆祝我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虽然这里是南极的夏天,但气温仍在零度以下,船外风大浪商,有些队员晕船呕吐,然而“雪龙号”船舱内却热闹非凡,全体考察队员表达了与全国人民一样的自豪与激动。面对话筒,“雪龙号”船长袁绍宏、政委裴福余、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处长李果、第16次南极考察队党办主任李红锋、科考队员蒋志晓筹,都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了他们的喜悦心情:“今天是祖国大喜的日子,我们‘雪龙号’全体队员在遥远的南极向伟大祖国和全国人民表示祝贺,我们也欢迎澳门的同行投入到南极科学考察的事业中,大展鸿图……”科考队员的祝贺从收音机里传出,船上顿时欢声笑语一片。科考队员韩希福说:“中央台消息真快,短波收音机真牛!南美洲都听得见。”
1999年12月30日夜里,“雪龙号”刚进入德雷克海峡东口不久,遇上了12级台风和8尺来高的涌浪。大船在颤抖,船长马上降低船速。啊,我们现在是第三次过西风带了!马上就是2000年元旦了,船上抓紧做各种准备,厨师准备好过年食品,记者忙于报道,队员和船员在船的摇晃中排练节目。31日下午5点钟,一顿丰盛的晚餐开始了,全船68人集中在一个餐厅就餐。俄罗斯医生谢尔盖和我们一起过新年。晚上8点半钟,“雪龙号”在南极欢庆2000年元旦,举行了文艺汇演,党办主任李红锋和水手长吴林的一曲《走进新时代》拉开了晚会的序幕。当全国人民聆听到2000年的钟声时,“雪龙号”正航行在西半球上,因而比祖国晚12小时进入2000年,全体科考人员面向祖国,又一次通过中央台的直播节目祝愿祖国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祝愿家人平安幸福。此时此刻,全体科考队员家属的心像浪花一样追逐着“雪龙号”。全国劳模、35岁的“雪龙号”船长袁绍宏已经六下南极,首航北极,为极地科考事业操劳过度累白了头。他对我说:“特别感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关怀我们南极考察事业。这么多大事,我们都是通过收音机知道的。科考队员在南极最缺少的就是新闻,而收音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
体育部为从南极圆满完成报道任务归来的焦金英同志举行欢迎会。
4月30日,体育部为刚从南极圆满完成报道任务归来的焦金英同志举行欢迎会。王汝峰副台长、新闻中心、总编室、工会等部门负责同志出席了欢迎会。焦金英以记者身份、考察队员资格参加了中国第16次南极科学考察活动。第一次实现了在南极现场直播,并随雪龙船历时157天,行程5704公里,沿途进行采访报道,在新闻和专题节目中播出。特别是1999年12月20号澳门回归日的现场直播和2000年1月1日远在南极雪龙上的考察队员同祖国人民同庆的报道,中央台《联播》、《报摘》节目播出后产生较大影响。
中央台和广东德生通用电器制造有限公司为第16次南极考察队每人赠送了一台特制的“短波王”收音机,使他们沿途能收听到中央台的节目,解除了考察队员的寂寞,通过电波,科考队员感受到祖国、人民的关怀和亲属们的关注。雪龙船船长、全国劳动模范袁绍宏对焦金英说:“特别感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关心我们南极考察事业,这么多大事,我们都是通过收音机知道的。科考队员在南极最缺少的就是新闻,而你们赠送的收音机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
在南极看不到电视,也没有报纸,只有听广播最快捷便利。短波王收音机在中国的长城站、中山站都能收到中央台第一套节目,也可收到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电台的节目,给考察队员送去了精神食粮。 焦金英同志是考察队中年龄最大的女同志,在南极考察期间她经历了在大风雪中乘雪地车冒着生命危险在海冰上行驶五个多小时,从中山站到雪龙船上抢救病人,克服了疲劳、时常睡不着觉、全身无力等困难,圆满完成了报道任务。国家海洋局对中央台的报道很满意。